草千里 发表于 2009-2-26 16:20:31

老水车

?老 水 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期,老家的每个生产队都有几眼“笨”井,这些井是解放前大户人家留下来的。高高的井台,四周长着几棵粗大的柳树;井筒用青砖圈砌而成,直径大约在八尺左右;井口用厚厚的青石条围成,长六尺,宽三尺。井台上、树荫下,往往成为大人们纳凉歇息、孩子们戏耍游玩的地方。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年人,在谈古说今时,往往会指着某眼井,述说它主人的变迁和一些有趣的传说,常常发出景迁物移、人世无常的感叹。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生产队那二十多亩菜地里,就有这么一眼井,当时人们把它叫做“菜园井”。据说那眼井是外村大财主肖家的,土改时分给了没地的人,人民公社化后又为生产队所有。井上有架古老的“笨”水车,那“轧轧”的转动声,“哗哗”的水流声,在我离开家乡的二十多年中,常常出现在我的记忆中,令我魂牵梦绕。在当时,方圆左近几百里,它是仅有的。?
水车是铁木构造,由大轮、小轮、水斗、水簸箕和“磕头板儿”几部分组成。?
大轮,呈圆盘状,中心有一方孔,一坚硬的方木从孔中穿过为轴,垂直立于井口的青石上。方木下端镶有半球状铁块,与井口青石板上所镶铁块凹凸相合。十数根长四尺、宽二寸的厚铁板依圆心向外伸出,由两条宽二寸、大小两条环型铁板固定,并匀分成数等份。圆周有长约八寸、径有寸许的铁齿数十根。大轮离地面约一米高,和井台平行。
小轮,状如大轮,中心一铁轴横担于井口中央,围轴心接有双层加厚铁板12块,等距离成空圆柱形。小轮悬空垂立于井口另一侧,与大轮成直角。两轮铁齿相啮合,支撑大轮使之平衡。
水斗,由五块坚木制成,长方体,状如鼎,上口略大,两侧木块较长,上下均有孔,用一根特制的铁棒互为连接,视水深浅,几十个水斗连为一体,套挂于小轮空心圆柱之上。当用力转动大轮,大小轮铁齿相搏,小轮随之转动,带动水斗从井里提水至顶端。水斗向内侧倾斜,所盛之水倒入水簸箕。
水簸箕用柳木制成,方三尺,深一尺,一木制水嘴靠小轮横轴伸出,将水导入井台下水道。周而复始,循环无穷,井水便源源不断流入田间浇菜灌园。
在小轮另侧,一块宽五寸、高八寸、厚一点五寸的小木板,紧贴小轮上空心圆柱形边缘,水车转则开,水车停则合,卡住水车不往回转。这块小木板便是“磕头板儿”。
一架数百斤重的水车便由此组成,它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当时,虽说有“洋水车”,还有水泵,但这架老水车凭着它自身的价值依然存在着,被人们利用着。和它相比,洋水车轻便,也易于搬动,但它不结实,一年之间要更换几次零件;水泵效率高,但如果没电没油就等于一堆废铁。那时候农村供电供油很不正常,有时候十天半月也不一定能用得上。只有这架“笨”水车,既结实耐用,又不烧油不用电。只要在大轮上套根木杠,用力推转就能够从井中提上水来。到了十分口渴的时候,即使没有杠子,凭一人之力,努着劲,转动大轮或脚踩小轮铁齿,也能提上水来解渴。夏天,还有极大胆的孩子,敢踩着水斗下到井里去取水喝。?
由于它的笨重,长时间的推转也是很吃力的。生产队往往是派八个妇女劳力分成两班,轮流推水车。这是当时妇女们的一种“专利活”。一是离家近,中间有个歇班的空闲,可以给孩子喂口奶、回家拉个火、做点家务,挤空还可以做点针线;二是干早班的可以早点走,干晚班的可以晚点出工,自由安排的时间就多了点。但一班一个小时的围着井台,推着笨重的水车转,也是很辛苦的。?
在人多活少的时候,开始是生产队长派工,没派上活的就有了意见。后来队长采取让人“抢活儿”的办法,谁到的早谁出工。从我的记忆里,母亲往往是能“抢”到推水车这种活的。她要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有时我们还没有起床,母亲已干完一班,急急地回到家里为全家赶做早饭。那时母亲正年轻,她的爱劳动是出了名的。不管刮风下雨,黑夜白天,也不管脏活累活,路远路近,总是争着干。一到年底生产队决算的时候,母亲和别人相比总是出工最多,得的报酬也多。我家的生活水平在当时始终保持在中上等,总是让别的孩子们感到羡慕,这是和母亲的辛劳分不开的。当我年龄大了点,知道帮助大人干活的时候,只要是下午一放学,就跑到地里去找母亲,跟在母亲的后边,力所能及地帮她干点活儿。赶上她推水车时,我就抱住杠子不松,开始和母亲一块推着转,等到孩子们多了,我们就把母亲和那些推水车的婶子大娘们挤到一边歇着。我们跑着跳着,把水车推转得飞快。看水道的人嚷叫着“水道憋了”,我们就开心地哈哈大笑,继续地疯跑着。但我们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村里通了公路,通了汽车,正好从“菜园井”旁边经过。这架水车便成了来往路人眼里的稀罕物,不少的人跑到跟前看“景致”。拉车的要到井前喝点水歇歇脚,围着老水车推上几圈;坐车的也要停下车,走到井前向老人们问这问那;甚至还有外国人拿着相机为水车照相,引得乡亲们围着外国人像看猴似的。?
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民种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当年的老井扒掉了,那架老水车也结束了它的使命。我一直想为老水车写点什么,可我既不知道它产生的年代,也不知道它打造的过程。如今回想起来,简直认为它是一种不可能,但它毕竟是存在过的,而且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2000年母亲去世时,我回老家奔丧,曾向几位老人打听过那架水车的下落,却没有人能够说明白。高高的井台、古老的水车,只能在我的记忆里重现它昔日的影姿。村人无知,若能够将这架水车保存下来,无疑它会成为一件文物,向人们展现它的历史,诉说它的过去,把它经历过的新旧两个社会、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告诉人们,给后人留下智慧、留下启迪。 ??

永恆の肆神 发表于 2009-2-26 18:51:36

那个时候还没我呢 。。。。。

冰凤凰 发表于 2009-2-26 19:46:12

O(∩_∩)O上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架水车,夏天的中午不午睡 偷偷跑去玩水。

清泉石上流666 发表于 2009-2-26 19:58:17

经典的回忆,很朴实,很美!

在家打坷垃 发表于 2009-2-26 21:02:40

我还跟上看了一眼水车   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只有听说或在书上看图片了

偃师晚报 发表于 2009-2-26 21:51:30

老水车
?老 水 车??

伊洛川666 发表于 2009-2-26 23:38:1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