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骗子下乡=坑害百姓?”
“家电下乡=骗子下乡=坑害百姓?”近日回家乡探亲期间,和亲朋好友谈到家电下乡的事情,没几个人对家电下乡感兴趣,乡亲们觉得是把一些过时的老产品推到了农村,价格比城里高,根本得不到实惠,“家电下乡=骗子下乡 家电下乡=坑害百姓”老邻居的直言让我惊讶。
2月1日起,一场以拉动农村消费为目的的家电下乡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广。家电下乡的政策出发点本是惠及企业和农民,怎么会带来民怨呢?笔者通过几天的调查和网的搜索发现,好政策需要有好的行动配合才能产生好的效应,好政策被不良的商家利用成了销售工具,那只会带来民怨。
“家电下乡是不是厂家下线的产品或者销量不好的产品,国家制定的限价是否是根据产品而限价而不是国家限价好了厂家再去定产品,那不是拐弯的欺骗我们农民兄弟,听起来很好听是带补贴的,其实还不如自己到大型家电超市买还有附赠品还有积分。”
“我过年时候回家(河北廊坊),各大电器购物中心看了一圈,发现了一个规矩,例如:
某款手机正常市场价600,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就会变成1200,而国家报销的那13%减去还是1044,比正常市场还要贵400;某款22'液晶电视正常市价为1800,在家电下乡活动中为2600,减去国家的节能报销20%的话,还是为2080,还是贵280。 数不胜数,我想知道这个是惠农啊,还是烩农?把农民一勺烩了,以满足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
下乡家电低价进高价卖是笔者发现的严重骗百姓的行为。 为了提高利润,一些家电下乡的经销商开始玩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隐藏标识卡,将下乡产品以市价卖,是一些经销商常用的伎俩。 黑龙江省鸡西的农民窦万江说:“我以1940元买了台电视,我问他是不是下乡产品,他说不是。结果后来我上网查到,我买的电视属于下乡产品,限价是1680元。”
湖北荆州市的甘辉荣年前购买了一台长虹彩电PF29156(Z),商家报价1480元,并当场返点13%给他,即收现金1288元。但甘辉荣事后查询到,该型号机器的中标价格为1268元。商家告诉他,1268元是中标价格,不是终端价格。
“大家真笨,你们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下骗到国务院,国务院受了骗,发下了文件,一级一级往下传,传到群众一个也没有兑现.” 我们江西省于都县的"家电下乡”价格普遍都比大城市普通买场未补贴13%的贵,同样的货品把原先买的价格加高20%、然后在补贴13%还可以砍价。
“我坚决不相信国家这一政策,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老百姓买指定的商品,都是一些过时的,买回去有什么用,而且价格并不像减免了13%,有可能在这一政策出台前就提了13%的价格,然后国家在出面打个“广告”忽忧一下老百姓,国家又不是骗老百姓一次两次了。同一款冰箱 老姐城里大商场买1500,老妈乡里小家电买1800,补助200还高100.这就是家电下乡的实际效果”
国家宗旨是好的,只是缺乏有力的监督或者方案的可行性。我有不少朋友都是农业行业的,什么农机补贴、农资补贴等等(比如我们这里的大棚补贴,本来就只要三千多一亩,农民购买一亩补贴三千,但是农民买的却是六、七千一亩),只要是财政惠农的,最终都是富了中间商,还是直补的好,比如粮食直补。
“家电下乡”是一项真正的惠农政策。本次“家电下乡”不仅下乡产品逐步丰富,补贴额度继续提高,而且针对各省市地区的消费差异进行了针对性调整。自从“家电下乡”政策推出以来,老百姓们持币待购,各大家电企业纷纷挤向下乡“班车”,专家学者也期盼这项政策能够真正拉动内需。可以说,从上到下,各界人士对“家电下乡”政策纷纷叫好。
然而,随着“家电下乡”的政策逐步深入,媒体和消费者中出现的质疑声越来越多。消费者们除了关心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是否到位,更多的还是在关心产品价格是否真正实惠,“下乡”家电是否真的做到惠及于民。短短几个月来,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出现了假冒家电下乡产品、翻新家电以次充好、下乡产品价格不实惠等问题,不仅对农民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损害,也对“家电下乡”政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农民的消费习惯与城镇居民有很大差异,他们多半不关心品牌知不知名,外观是否时尚,更多的是看中产品的实用性和价格是否实惠。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农民消费者,将由政府提供13%的补贴,这相当于打了一个八七折。再加上所有指定下乡产品都被规定了价格上限,消费者本应趋之若鹜的去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然而,现在更多的人却是在观望和质疑。
据《北京晨报》报道,陕西省启动第二轮“家电下乡”20天后,经统计一共只卖出370台家电,平均一天只能卖掉不到20台家电产品。还有媒体报道,成都市新都区在成都市第一轮“家电下乡”试点销量排名第一,平均3天录入商务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200台,而从去年12月1日第二轮“家电下乡”启动至1月15日,录入仅200台。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真的是完全在于税收、发票、购买力下降这些问题吗?
家电下乡,既拉动了农村消费,也使商家多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双赢之举。那么,如何把家电下乡这件好事做好,让群众满意?对家电销售商来说,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在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诚信经营,杜绝假冒伪劣。销售商在组织货源时严把质量关,要确保所经销的家电商品性能可靠,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标准,让农民买到真正适合农村消费、性能质量有保证的优质、放心家电产品。
薄利多销,坚持以量取胜。经销商所经营的家电产品,既有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指定产品,也有自主经营的其他产品,尤其是在自主经营这一块,销售商要充分利用自身点多面广、经营灵活、进货渠道通畅的优势,结合农村整体购买力旺盛、个体购买力偏弱的特点,丰富花色品种,力求物美价廉,充分兼顾到农民的价格承受能力,以价格优势来赢得农村消费者的青睐。
以人为本,搞好售后服务。售后服务体系不配套,是制约农村家电消费的一个主要瓶颈,家电销售商要想在农村市场有所作为,就必须首先解决既要卖产品、更要保服务的问题,要切实为消费者着想,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建立起完善的、能随时满足客户要求的售后服务体系,以此来消除农民对家电消费的后顾之忧。
总之,经营农村家电市场,要本着“质优、价廉、简便、适应”的原则,使农民不仅能得到一流的产品,还能享受到一流的服务,真正从家电下乡活动中得到实惠。
“家电下乡”活动,红红火火地展开,这原本是一件大好的事情。但是,相关的家电专家指出,农村市场情况复杂,而中标的企业良莠不齐。换句话说,这些中标“下乡”的家电企业中,有的属于“莠”类的企业,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企业的产品也一定不是过硬的。那么,既然是“莠”类的企业,又怎么会中标了呢?相关部门是怎么来把关的?这样的不合格产品一旦流入农村市场,又会给农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仔细想想,这事的确有些悬乎。
众所周知,农村的消费市场与城市的消费市场有着很大的差别和距离。市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可以充分掌握相关的消费知识和信息,一旦遇到购买了伪劣产品,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等部门来及时维权。但农村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少宣传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在如何辨别假冒伪劣产品等方面,农民们毫无疑问不是行家里手,甚至是两眼一抹黑。即便是看出点儿门道来,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上,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到头来依然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在“家电下乡”活动中,要想让广大的农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就必须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企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让不合格的家电流入农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惠农的民心工程办得踏实到位,让农民群众放心地购买到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的家电产品。坚决不能让“家电下乡=骗子下乡=坑害百姓”扎根老百姓的心窝,让百姓真正分享到“家电下乡”的实惠。〈山石寺各2009年2月24日北京〉
啥时候才能让百姓真正分享到“家电下乡”的实惠呢 何时老百姓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 于 2009-2-24 16:03 编辑 ] 胡球弄 情况还真不知道,原来这样啊。 国家宗旨是好的,只是缺乏有力的监督或者方案的可行性。 真的吗 国家的意愿是好的,让那些歪嘴和尚给念的狗屁不是了。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奸商们把自己的那些鸡肠狗肚摊开在人民面前,让人唾弃。 :y013:!!!!!!!!!!!!!!!!111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