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暖”送的要有“热量”
“送温暖”送的要有“热量”时下,年味越来越浓,走进一些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许多领导都在忙活着组织开展节前“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诸如为受灾困难群众捐赠过冬衣被、为生活特困职工发放节日补助救济金、为下岗失业人员安排招聘对接会,不一而足,热闹非凡。
眼下,有一种情形与创建和谐社会形势很不“合拍”,表现在极个别社区和单位不在如何帮扶弱势困难群体上下真功夫,而是热衷于大作表面文章,使本应务实的帮扶惠民举措成为好看不中用的充饥“画饼”。
画饼充饥乃“空头资票”,属于不折不扣的“忽悠”、“作秀”,说轻一点,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在作怪;说重一点,这是拿老百姓的冷暖安危当“儿戏”,是严重的渎职。此风当煞。
不知从几何时,人们已把年前的这一活动命名为“送温暖”了。“送温暖”的意义很深,这是不难理解的。就是想通过“送温暖”,让各级官员与人民群众更加亲密,让人民群众的困难得到又好又快的解决,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渔水深情。值得欣慰的是,在“送温暖”时,不少官员自觉出钱出物帮助困难群众,不少单位部门现场办公解难,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赞许。但是,我们也发现少数地方少数单位和少数官员竞把“送温暖”当着一项突击任务,甚至当着一个包袱。他们与帮扶结对的对象平时很少见面,甚至不见面,缺之了解和沟通。他们只是到了年关才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找”到帮扶结对的对象,匆匆说上几句“好听的”,然后丢点钱物就打道回府了。要问君何时来?也许还是明年此时到。
针对这些现象,人们怀疑一些单位和一些官员并没有把“送温暖”这项有意义的政治活动“好事做好”,而是视为任务式的,没有带着感情去,带着效果去。有的群众说:“上面的官员真的好,差就差在平时来得少。”还有的群众说:“暂时的困难解决了,可致富的路子差人找。”甚至还有群众说:“送的钱物都喊好,可惜不治本只治标”。
由此可见,“送温暖”在一些地方还没有“送”出真正的内涵,只是做了一点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让被“送”对象打心眼里温暖起来,离被“送”对象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无庸置疑,“送温暖”关键之处是要真正送出有“热量”来。解决了这一点,才能解决“送温暖”不走形式主义,不搞作秀模样,不搞突击等结症的关键。笔者建议:一是要制度化。要细化“送温暖”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二是要常年化。要针对相应的被“送”对象的特点实行全年跟踪帮扶;三是要感情化。干部要带着感情去“送”,真正了解和关爱被“送”对象;四是要考评化。对“送温暖”的效果要列入官员绩效考核内容之中,不能粗枝大叶,一“送”了之。如此,“送温暖”才能真正送出“热量”来。
常言说得好: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各级政府官员们要以焦裕禄、孔繁森那样,视困难群众为亲人,扑下身子抓工作,认认真真办实事,不忽悠、不折腾、更不搞花架子。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说的好
到年关了才去送温暖,那平时的冷暖谁去真正关注了? 中国国情 送温暖不反对,就怕有些人打着这个“送温暖”的旗号沽名钓誉 送温暖的票子真的自己工资扣吗?
是不是财政出? 送温暖不反对,就怕有些人打着这个“送温暖”的旗号沽名钓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