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漂之道——晕车
池钓实践中,根据不同的鱼情水情如何选漂、用漂,可以说是技术方面首要的一环!许多钓手对此都很在行,相继总结出:根据时速(即鱼情快慢)选择漂号、根据线组粗细选择漂号、根据水深钓法选择漂形漂号、根据季节水温选择漂形漂号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惯打比赛的钓友,更有四场鱼只用同一款自己熟悉的漂形,而采取不论上一场感觉如何,“逐场降号”的经验用法。从一点一滴中,皆可体现出一名钓手对钓鱼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小漂之道
浮漂分大漂小漂。“小漂灵敏”、“大漂稳定”,应是几乎所有钓友的“共识”。小漂之“灵”,主要指的是钓组整体的“灵敏度”,即:浮漂体积小浮力小,使得钓组的质量小、阻力小,较容易受外力“启动”,所以灵敏。
有人说了,大漂同样灵敏,而且有时候比小漂还“灵敏”。此“灵敏”,说的可就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灵敏度”了,而是指配合不同的鱼情水情和钓组,大浮漂及系统所反映出来的中鱼率或信号“准确度”。此“准确度”与小漂系统的“灵敏度”指的不是一种客观条件和概念,所以,理解起来最好别往一块儿绕。
举例:天寒水冷鱼滑口轻,北方冬钓大棚专业鲫鱼池的“小猾慢”鱼口,用“微乎其微”来形容并不过份。这种条件下,有经验的钓友都会尽一切努力来给钓组“瘦身”!提升钓组的灵敏度——用小号冬漂、极细的线组和配件、很轻的钩饵及合理的调钓,才能放出这“不足毫米级”的入口信号。如果用大漂重坠“肥胖”钓组,即使您调钓得再“灵敏”,恐怕也扭转不了它先天“稳定”的特点……如果是生口鱼,大漂钓组也能用,因为鱼吃饵仍然实在,即使水凉口轻看不到入口,可以等吞钩后的拖动动作。滑口鱼则不行,大漂大系统最终所能反映出来的动作,多属后期的“吐口”或“喷口”……
那么,是不是体积越小的浮漂就越“灵敏”呢?如果仅停留在掰扯“理论”上,这么说也对,因为原理就是这样的吗。但我觉得,原理是为现实服务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客观两重性,有好的一面,也必然有其照顾不到的地方。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看是否也有道理。
还是大棚冬钓一次练竿,水深1.8米。我用0.2-0.1号线组、芦苇2号长身软尾冬漂正常钓底。口出的极小,反复找口,虽然也能不断中鱼,但就是动作小,很累眼睛!由于没有合适的硬尾漂,便想到了漂筒里前年冬钓后期曾经用过,且效果不错的一支更小浮力的中长脚 中空瘦身软尾漂,于是换上试验。结果呢,一个多小时时间,我几乎没钓到鱼……
换上这支曾经让我浮钓信心十足的小漂后,用大约十五分钟时间泡漂定调目(因为水凉接近冰点,漂体浮力易随温度变化,所以多泡一会),然后就仔细找底开钓。但是抛了很多竿,浮漂都没动作!又减铅抛近认真观察了半天,还是没动作!可有时无意中提竿却蒙起一条鱼来,而且正吃在嘴里!您觉得怪异吗?
其实,换漂之后有一处小节我早注意到了,之所以坚持试验,是为了探个究竟。大棚冬钓时,习惯上很少抛满竿压风线。如果是浮漂浮力与线组配置合理的话,抛半竿(即所谓“点抛”)后,不人为地端竿牵制浮漂,那它一般是躺在水面上带着松弛的风线以快慢不一的速度朝钩坠入水点方向滑行到位后,才翻身站立的(尤其长身漂)!这说明钩坠的下落正常,母线基本垂直。而这次我换上“小漂”则不然,点抛后,浮漂差不多原地没动,只向前滑了一点点,就躺在水面上等着钩坠下沉后翻身了……由此我知,浮漂浮力太小了!带不了这套线组,甚至都牵引不了松弛在水面上的风线向前滑行!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作者分析了实钓系统中浮漂所受到的几个力,其中包括:受水的浮力(向上);浮漂自身重力(向下);钓组的重力(向下);鱼口拉力(向下)。这位“智慧”的作者不是没有想到表面张力、风线的牵制和水流等作用力,但他认为“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俺这次无意中的实验,起码能从一个角度证实,当鱼情和钓组需要时,“风线牵制力”对钓组信号的影响就大到不能忽略不计的程度了!
观察浮漂在水面上的滑行特征,也许能算是一种经验吧,它可以初估钓组的匹配程度,从而间接判断实钓线组的状态。比如我举例说的这套小漂底钓系统,之所以没有信号,是因为浮漂浮力过小(漂形不适合纯底钓也是一个方面),不能带风线滑行是表象,实际上它牵制不了风线的同时,也同样牵制不了母线!造成实钓时钩饵在远,浮漂在近(受风线自重或表面张力牵制而被迫近岸),母线是倾斜的(浮漂不具备牵直母线和克服风线干扰的足够浮力)!浮漂在母线和风线之间两厢迁就!最终导致钩饵状态泡汤(不能准确牵控水下钩饵状态,即实际上的过底)!线组状态不在了(母线倾斜松弛,信号衰减殆尽)!因此,没“口”就太正常了。
【风线的牵制作用还有几处值得关注!比如,以往大家所说的“子线支撑力”(即底钓时浮漂钓目能高于“无钩调目”,而铅坠依然悬浮现象),虽然它事实存在,但经个人实验,主要也是风线牵制作用的最终结果,风线相当于浮漂的一个“横向支点”或曰“牵制点”,有此牵制点的作用,浮漂才可能成就了现实中的“子线支撑力”(您可在家里用一套完全剪掉“风线”的钓组试验一下,“子线支撑力”荡然无存。8字环没触底之前,钓目不能高于无钩调目)……风天,水流使风线弯曲,会严重干扰上牵力设定不足的浮漂,继而对母线状态造成影响……风线“压水”与否对调钓目数的改变,约有一目上下的差异……水很深的钓点或远深近浅的锅底地形,抛满竿后,如果压水操作不到位(或没有线组状态意识),很重的钩坠可能落得较远,而浮漂受竿尖风线牵拉,造成“人为”的母线前后倾斜(大过底),信号真实度也就不敢说了……等等】。
小漂之“灵”,灵在钓组质量小、水阻小、平衡系统瘦而轻,易受外力启动。但“小”中却应有“大”,即漂体的材质轻,浮力得够大!这不但是小漂,恐怕也是所有浮漂自身“灵敏度”上的一项重要指标追求。漂身小水阻小灵敏度高是特定鱼情所需,但如果是漂身小,浮力不足,肩负不了牵直很细线组的责任(尤其冬季低温条件,表面张力影响很大)时,则“顾此失彼”,矛盾转化,失去了用小漂的意义。
前些年生产的芦苇漂很多,但并不被钓手们十分看好,原因大概是芦苇漂虽然都说材质轻浮力大,但“皮”与“瓤”之间的非均质差异性过大,难以克服类似塑料空腔漂动作“贼”的特点,整体比重也不见得比“好的”巴尔杉木小。而今的芦苇漂,选材可能更讲究一些,加工工艺要求更高,不象巴尔杉木那样容易随意成型,于是便在竞技钓鱼圈里又有抬头之势。尤其是在北方冬钓市场上,动作贼正应了特定鱼情所需,用的人较多……漂身小、浮力大、性能优,方不失小漂之道!
二、大漂之道
聊了半天小漂,大漂的用途其实更为广泛!因为自然界的鱼情,用大漂的机会应该远多于小漂。比如温暖季节钓大型鱼种,粗线大钩,须靠大漂的大浮力、大配重来牵控线组。小漂带粗线,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忌讳!线组难以拉紧,信号就衰减或不能及时体现了。当然,如果理解用漂之道,用小漂粗线不是不行,比如,有意识地“钓钝”,甚至让铅坠击底或活铅,底钓大鲤鱼的成功率不低,且信号夸张幅度大,因为您追求的已不是入口第一信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吞口拉拽……自然水域,风吹浪涌、水深不测、小杂鱼众多,钓竿的长度也不受限制,这些,都需要大漂重坠来加以配合。
竞技钓鱼,用大漂的机会也多。比如底钓生口小鲫鱼,如果用小漂,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小漂轻坠下沉慢,而小鲫鱼又极易起浮,在中上层截饵,无奈中的混乱提竿,饵料中途抖散,会导致恶性循环,越钓越乱,搞半天可能一直在与散兵游勇半滑鱼们打交道,而够及不到底部相对好控制的健康鱼群。用大漂重坠,即可为快速下底赢得时间,还能有效地避免中上层截扰,一举两得。如果想再快,还能跑铅,“跑了规矩”的重铅,下底更快,但需要与之配合的则是饵料状态、经验、频率、主动控鱼和双尾意识。
用中或大号漂钓比较活跃的滑鱼、乱鱼,是池钓经验,它能有效地过滤多余动作,便于集中精力关注近底或落底实口。用中、大号漂守层浮钓,速度快,容易抛准,且少受风力影响,频率快慢相宜,可人为控制,也是近年来速钓(即节奏钓)方面的技术亮点。
大漂系统之所以“稳定”,与小漂系统原理相同,是大漂身材丰满浮力大、配铅大,使得平衡系统的排水体积和质量大所决定的。另外还有钓组下沉快、到位及时、抗干扰效果好,便于主动控鱼等方面的优势。
大漂之道不一而论,很多经验都是钓手们寻着鱼情和钓法需要,随机灵活运用的,其中也体现了钓鱼人智慧和务实的精神本质!
:L太深奥 学习了:victory: 学习了 麦老师讲的不错 和狼老师有一比:lol 该收麦了,哥
弄鱼是关键啊 弄鱼是关键 收到 接下来弄鱼: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