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面与偃师人的不解之缘
偃师,历史悠久,上溯可到夏朝。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偃师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吕蒙正的故乡,市内有全国闻名的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以及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成就了伟业英名。踏上古老的偃师大地,只要是中午或晚饭时分,无论您走进哪家宾馆饭店、出入哪条大街小巷、敲开哪户寻常百姓的大门,几乎都会被一种妙不可言的气味所包围:浓郁的蒜香掺和着淡淡的芝麻香,夹着“呼噜呼噜”地响声,在好多的食者上方漂荡。那么这时候我就要恭喜您了,您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糊涂面的撩人气息。
糊涂面在我们偃师甚至河洛大地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于由何人发明,始于何年,这大概是连民俗研究专家也道不清说不明的问题。糊涂面为何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有个传说能让您略知一二:
且说在古时候有一种地汉子,寒冬腊月里穿着薄夹袄劳作时仍满头流汗,一边站着的富人身穿厚厚的皮袄却冻得瑟瑟发抖。富人百思不得其解,便问穷人道:你穿的是何宝贝,大冷天的也不觉寒?种地汉子随口答道:我穿的是“火龙单”。富人便提出予以交换,谁料换过后却越发寒冷。种地汉子说道:你穿我这“火龙单”须天天吃一种叫做“糊涂面”的东西方不觉冷。富人仿效之,果然倍觉温暖。之后,“喝碗糊涂面,胜过火龙单”的俗语也传播开来。糊涂面的功效由此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糊涂面作为当地的一道传统美食,已被各个宾馆酒店引进并逐步“发扬光大”。作为当地的特色小吃,糊涂面自有其制作精髓。其法大致如下:
首先要预备好手工精心擀制的韭叶面,在锅开时抖散下入沸水内,稍煮后放入新鲜的时令菜蔬及切得均匀的胡萝卜丝和油炸豆腐条,调好味起锅前再勾入炒过的玉米面,起锅后再将置入豆油的炒瓢上火炒制蒜末和芝麻眼儿,待颜色变黄出味时,“嘭”地一声倒入面锅里,最后盛入碗内时再撒上一把煮熟的大绿豆和花生米。此刻,一碗香喷喷、红绿相间、诱人食欲的糊涂面便告作成了。当时宾馆的领导曾颇为风趣地将这种做法总结为“三有两炒一把握”,仔细想来不失为一种高度的概括。
其实象这种极为平常的主食在偃师家家户户都能做,宾馆的糊涂面与家庭的作法大致相同,只是用料更加讲究。不过若要想做出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糊涂面来,也要融合多方面的功夫在里面。就说这最基本的技巧如手工面的擀制,欲拿出厚薄均匀、筋道可口的上乘面条来,还非得有一番功夫不可。再者如糊涂面的稀稠程度,也非初学者一看便会的。这就需要具体的操作者去认真把握个中决窍了。
在偃师各个宾馆酒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糊涂面几乎是前来就餐的客人必点品种,说它是桌上的“压轴戏”一点也不为过,遍尝山珍海味的客人撤席前莫不以吃碗糊涂面为最大的幸事。有人甚至单为冲着糊涂面慕名而来。一时间,糊涂面声名远播,威风大震。是何缘故使这一寻常的家常便饭重又获得了如此盎然的生机?
单从字面上分析,“糊涂”一词当属贬意。但自从清代的“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传出一段“难得糊涂”的佳话后,这“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的哲理妙语便深深地刻入国人脑海里。据此看来,“糊涂”不仅非贬意,反而是芸芸众生一种孜孜以求的境界。人们对糊涂面的这般喜好,就似有些追求超越的层面,差不多有点“附庸风雅”的味道了。郑老先生在当时若也来上这么一碗糊涂面,估计该不会长叹“糊涂”其难了。
细细盘算开来,一桌美馔佳肴吃下去,兴犹未尽的客人再喝上一碗地道的糊涂面,既充实了肚皮又增加了营养,何乐而不为?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喝上这样一碗菜点合一的糊涂面,既省却了做菜的麻烦又有了主食,岂不省事?再说糊涂面这种东西不怕剩,上辈人还有“糊涂面热三遍,拿肉都不换”的“古训”呢。
当地一家糊涂面馆门上的楹联写得好:碗中天地宽,面里扭乾坤。糊涂面虽属祖国饮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于今看来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了。
您得空也来“糊涂”一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