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亳笑天 发表于 2008-9-5 17:22:40

当前摄影创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树峰)

一、 类别概念不明晰,创作目的不明确
   当前摄影创作中,牵涉到每个摄影人、每一次按动快门的问题,是"你要什么作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许多拍摄缺少明确目的,只是凭过去的印象,参照自己看过的获奖作品的方法和样式来拍。于是,在各种展览和比赛中,我们发现雷同现象、发现"中性"作品太多,有独创性的作品太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类别概念不明晰。
   1.记录类摄影作品的创作目的和功能,记录当前生活,给未来参照--叙事性摄影--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认识价值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是第二位的。
      这一类的作品,一般来自于新闻报道摄影或纪实摄影,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变成了历史,摄影作品的文献价值逐步凸显出来。这些具有文献价值的照片,有的记录了一个政治事件,有的记录了一个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有的拍摄的是场景,有的突出的是细节或人物表情。把这些作品排列起来,我们会发现,它们用一个个典型瞬间(社会历史的局部截面)记录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判断一幅记录性摄影作品的高低,有两个要点:
      (1)拍什么--它所记录的事件、场景、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是否有时代典型意义,这一要点可以衡量摄影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深度和广度;问:"我为什么要拍?"
   (2) 怎么拍--什么时刻拍--所记录的瞬间是否"决定性瞬间",即能够清楚交代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那一时刻,这一要点可以衡量摄影者对现场人物关系的分析能力与抓拍能力;构图与用光是否突出了主要人物和细节,这一点可以衡量摄影者的摄影技术和技巧。
      在记录性作品中,叙事可以在时态、语态、省略、细节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个人特性的。
       2、艺术类摄影--抒情性摄影--意境与主观情思--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认识价值是第二位的。寓教于乐。
       比如,自然风光摄影。大自然是人类的家,但随着自然人化程度的加深,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原初的自然印象早已模糊,或者说沉淀到无意识深处。处在不断向自然攫取和自身异化的境况里的人,渴望回归。风光摄影是人与大自然的平等对话,看一幅风光作品,就经历一次心灵的回归、灵魂的洗礼和升华。摄影家经历千辛万苦,把我们所难以发现和看到的壮美景致搬回了家。
       比如,野生动物摄影。把生命作为一个动态的链条,目击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的细节,反照和反省我们人类自身。
       比如,花卉摄影。对花卉进行审美观照的作品,表达的是创作者个人的一种心境。
       比如,抽象摄影是利用特殊时空条件下的光影来遮蔽或突出事物的某些线条、结构特征,或者利用近距、微距的拍摄方法夸大对象的某些特征、质感、肌理,造成陌生化视觉效果。
       比如,超现实摄影是利用物影、剪辑、拼贴、镜子反光、慢速、中途曝光、多底合成等多种手段,造成新奇、怪异画面,表达主观情思。这种摄影可以自由发挥摄影者的主观能动性,展示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有找准自己的特长,明确创作目的,才能找到个性,不简单模仿。
       3、商业类摄影 为推广某种商品或生活方式而拍摄的作品。这次投稿不多,多种原因。
       商业摄影如果没有艺术性,就达不到推广的目的。但它不能单纯表达自我感觉,而是要就商品论商品,运用影像语言表现产品的质地、肌理和它与美好生活状态的联系。老板的意见很重要
       关于艺术摄影的记录性与记录摄影的艺术性问题和记录、艺术摄影作品的商业性与商业作品的艺术性问题。
       实地拍摄、不加工合成的艺术摄影作品也有记录性,但它是为了记录拍的,所以划归记录类;
       记录性作品也有艺术性,因为我们无法照搬生活,整个创作过程就在选择和提炼中,要受作者文化修养的制约,选择是摄影工作最考验人的步骤,拍什么、到哪里拍、什么时候拍、怎么拍,都是选择。拍完后,怎么冲洗和放大,也是选择;而选择哪些作品、如何编排,更是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提炼生活的过程,这里已经有个人的多种要求和素质在里面了。
       实地拍摄的一幅或一组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放在博物馆里,是记录;放在艺术馆里是艺术,问题是你自己怎么看,社会如何需求。
   商业作品有时对艺术性要求更严,而且要动用许多辅助设备,甚至需要其他美术设计帮助,但它第一目的是卖出去。
      记录类、艺术类就没有商业性了吗?不是,如果有买主的话,也最终可以换回报酬,但第一目的不是为了交易。
   二、骑墙的观念,摄影创作的瓶颈
      我们常常把摄影称作摄影艺术。许多人既怕人们说他的作品不真实,又怕人们说他的作品不艺术。他们骑在记实和艺术之间的墙上,专门去寻找与这两个要求相适合的题材。问题恰好就出在了这里。从近期纷纷刊登和展出的抗击SARS作品,就可以测量我们的摄影队伍在突发灾难面前的反映能力。应该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摄影人的反应很快,热情很高,而且很勇敢,贺延光、解海龙、卢广、王建民、李舸、王俭等,他们冲到一线,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有些照片很经典,比如贺延光医生站在死去的病人面前的照片、张 拍摄的灯光中焚烧SARS垃圾的工人冲水的照片,等等,这些作品将作为文献**历史。但相当多的摄影人在疫情到来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做,仿佛拍SARS只有到一线才行,既然不能到一线,干脆放弃。从我所看到的SARS作品看,这些作品基本上拍的是各种场合下的口罩,情人口罩、婚礼口罩、警察口罩、儿童口罩,等等,作品内容和题材狭窄,集中在几个点上:病房或120急救车一线、单位大门口或村口、具有象征意味的宣传广告牌或建筑物下;人物动作有几个:为病人治疗、为医护人员送花、拦路不准进门、量体温、被隔离人们向外招手(伸出两个手指,呈V形)。更有甚者,给王府井的老北京艺人、车夫雕塑戴口罩、给蒙娜丽莎戴口罩(防护服),带有浓厚的嬉笑色彩,灾难中还在玩摄影,我真佩服他们的乐观和超脱。
      从这一大批的摄影作品中,我们找不到关于医护人员和病人(及病人家庭)深入的个案分析(除丁秀兰、王晶等的追悼场面外),也找不到疫情传播和抗击疫情的系统化的社会文本分析。我们不禁要问:除了口罩和防护服,还有什么?摄影在反映抗击SARS疫情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与广度上就这么肤浅而狭隘吗?--从非典摄影作品看,我们的摄影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一种手段,这种局限来自于摄影无声而瞬间的本性,然而,有的局限不是摄影的本体属性造成的,是摄影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是摄影观念和手法上的自我束缚造成的。我们的摄影人遵从着真实和艺术的双重标准,摄影目的不明确,选择题材的范围受到极大束缚,纪实时不考虑叙事而考虑光线和色彩是否有艺术特性,脱离了记录历史**图像文献的目标;进行艺术创作时担心不真实,不敢大胆运用多种手段,难于创新。而多少年过去,在总结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照片**不了文献,作为记录它们太美而且信息点不构多和实;作为艺术创造,形式又不够创新,无法**艺术经典。
   总之,我们骑在墙上,摄影之路越走越窄。
   三、 重拍不重编,拍片为获奖
   我接触的摄影人,许多都存有上万张照片,但除了个别的获个奖,基本没用,就堆着,连整理都没做。如果放在十年前,很正常,可在当前这个图像文化日益繁盛的时代,要么真的像人说的没文化,要么就是没开窍。
   在参赛获奖之外,好照片与坏照片没有固定的标准,技术过关的照片,完全看用在哪里,用它来说明什么。一张晚霞下的大河之舞,如果用来证明河床的高度,就不一定好。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那么堆放在家里的照片,就不是废物,采用不同的思路编辑起来,就有不同的用途,不仅仅是给朋友看看,听几句夸奖。
   学会编辑组照是目前我们摄影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有人编组照,可以说是一锅端,乱组合、雷同重复和画蛇添足的情况都有。其实组照是非常严格的。首先要求有整体构思,有拍摄计划;没有计划的散点拍摄,不容易出组照。拍摄完成后,要进行编辑。组照理的每一幅作品要都能够作为单幅来看,而且各个作品之间要能够相互支撑、相互映照、相互提升。
       对于记录类、叙事性作品来看,选择构成事件的关键环节、事件的要素,是必须要有的,否则不能交代清楚事件。
       对于艺术类作品,统一格调的或者同一对象的作品,都可以构成组照。
       视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眼睛对所看到的东西有一种自组织作用,是有方向性的,遵循着完型和简化的原则,这就是格式塔的原则。
      电影蒙太奇告诉我们,静止图像的排列顺序影响着观众的认识和情绪,我们要研究蒙太奇。
      叙事学告诉我们,当我们叙述一个事件的时候,有叙事人称的问题,有语态的问题,有语式的问题,还有语调的问题,这些我们都要学习和思考。
      拍摄民俗组照,如果你按照民俗学的方法分析对象,找到各个环节和要素,那么你的作品文献价值就会增强;拍摄一个社会事件,如果你能够按照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对象,理清内在关系,那么你的作品的文献价值也有提高;拍摄艺术作品,不管风光、花卉、动植物,都要尊重艺术规律,怎样才能找到艺术规律呢?除了多看,还要读书。


      三、为数码影像对传统的改变而担心


   摄影是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产物,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抵制新技术。加强记录类摄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既然是记录,就不能假作和虚拟。同时,我们也大力鼓励艺术摄影工作者大胆运用数码技术,丰富创作手段,开辟新的空间。


   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是,完全实地拍摄不加任何修改的作品与稍作修改的作品难以区分。我个人的意见是,只要作品的内容没变,在色彩微调、移走障碍物,在色彩、形状上与实际事物距离不大,这些手段都可以用,可以放在一般艺术类作品中参评。但剪辑、拼贴、虚拟的作品,必须放在数码影像中参评。


   数码影像对传统银盐工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作假更加便利。因此总有一些人害怕新技术,并把一些推测加罪到新技术头上。比如,有人说数码摄象机出来了,摄影要完蛋。其实,摄影,不管用传统器材,还是数码,追求的是瞬间的视觉记录或表现;摄像是连续摄影,没有定格和剪辑,让每个格都令人叫好,是不可能的。再说,摄像追求的是叙述一个故事,或者利用蒙太奇,在视听变幻中给人以审美享受。摄影与摄像两者追求目标不同,都有实际需要,所以摄影不会被取代。这种关系与使用器材无关,与人类需要有关。再比如,有人说数字合成修改技术,颠覆了摄影的真实性根基。这就好象说妇女解放。妇女在中世纪被禁锢,现在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统治的地盘上,如阿富汗、伊朗等国家,妇女仍然被禁锢着。这些禁锢她们的人说,不能解放她们,如果她们出家门与男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就会产生社会混乱,QJ、通奸就多起来了,不得了!但事实如何呢?社会不就解放了妇女,也没乱到哪里去吗?技术改进了,我们的头和手获得了更多解放,但对真实的需要仍然存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就不会被颠覆。有职业道德和法律在嘛!去伊拉克的摄影记者大多数用数码和电脑技术,但除一两个记者有改进构图用数字合成,不是被开除了吗?伊拉克摄影新闻的真实性不是还在吗?当然,摄影行业应该制定纪律,假冒真实的作者在获奖后,一经发现,取消名次,通报全国。

      四、释放相机的各种功能,树立新的摄影文化观


   回首若干年来摄影创作,我们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回首1-20届全国影展,能够**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献的作品有多少呢?如果不多,那我们是不是要拓展一下观念呢?


   大家都承认,相机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想想记录吧,多么广阔的空间!多么基础的事业!多么重要的图像文献啊!许多年以来,我们在艺术摄影方面努力较多,讲记录的时候少了。现在,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艺术摄影的发展,一方面要把摄影的记录功能重新捡起来。一个人拍自己,他会有一个个人的影像史;一个家庭拍自己,这个家庭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图像发展史;一个民族拍自己,那么这个民族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影像史。这个从国家到社会,从个人到家庭,大规模的都在记录拍摄的景观,是我们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也是要求。摄影文化就是建立在个人、家庭和全社会的图像库的基础上的认知、体验和传播方式。我们期望大家记录自己身边的事件、建设成就和地方风情,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不要忘了记录。而从目前创作实际看,追求艺术要更加大胆借鉴,勇于创新。


   这种记录的照片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会突然发现,你拥有一个影像库,这个库催逼着你去做以前不能做的工作,这种工作能使你自己获得提升。


   如果把摄影图片看成是一种消费品,它将过去的现实转变为一种纸质的形象印记,那么它期待的是剪裁和编排。不可搬运的外在世界被搬运了,不可剪裁的被剪裁了,一组组的照片就是一个个物象集,编排的大小、顺序不同,给消费者的感觉和认识就不同。


   如果把图片看成是一个框架--事件的框架(决定性瞬间),那么它期待的是与它所记录的事件松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不再系留、捆绑在所记录的对象上,而漂移、溶解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中,任人解读,每个人都可以赋予它一个主题。


   如果把一张照片看成是一个引语,一组照片是一个引语集,那么它期待的是读者的联想。


   如果把单幅照片看成现行世界的一个切片,一组照片是现实世界的计划性切片,一堆照片是世界的非计划性切片,那么它期待的是分析、收集,整理成文献。


   如果把照片看成某事件的一个证明,在场的证明或真实的证明,那么它期待的是读者的验证。


   以上这些"如果",就是我们殛待确立的摄影文化观。

伊洛野风 发表于 2008-9-6 17:47:45

值得摄影人深思!

林枫启岳 发表于 2008-9-8 09:52:56

先收藏了,有空慢慢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前摄影创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