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台:一湾碧水半湾秋
听说,缑氏镇擂鼓台水库农业生态游开发最近搞得风生水起,真想去看看。8月25日,记者“走基层”终于走近了擂鼓台。
两千年历史,“雪藏”了一个“刘国”
从缑氏镇向西南驱车数公里,就到了擂鼓台水库。站在新修的大坝上向南一望,湖面上碧波千顷、波光潋滟,两岸绿树芳草,郁郁葱葱,几只彩色游船在水中晃荡,几个钓客在岸边安闲垂钓;西侧的生态园主体建筑的蓝瓦屋顶掩映在绿树丛中。
记者采访中曾多次经过擂鼓台水库。该水库位于浏涧河下游,始建于1958年。前些年,土坝年久失修,雨季蓄水量少,旱季几乎枯竭,两岸荒草弥漫,煞是荒凉。2009年,我市对擂鼓台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当年完工,总库容达300多万立方米。如今,水泥堤坝崭新坚固,湖水明净,水库真的变了!
远处,连接擂鼓台水库东岸的湖心半岛上,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刘国故城遗址依稀可见。由于半岛阻隔,把擂鼓台水库变成了弯弯的“月亮”。
据史料记载,刘国故城初为夏代刘累(刘氏始祖,为夏王孔甲豢养龙)的封地。公元前612年,东周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刘地,建立刘国。据《左传》记载,刘康公日常参与重臣升迁、迎送使臣等国家大事的决策,是周王室显赫一时的重臣。后刘献公继位,他和子孙曾帮助周敬王平定了王子朝叛乱。刘桓公以后,国势衰微,战国初期周贞定王时(前468—前441年),刘国就绝封灭国了。历史上,刘国存在了近二百年之久。
刘国故城遗址位于今缑氏镇西部,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形成的半岛上,三面临河。深入水库的半岛土层中,散落着大量的板瓦、筒瓦及盆、壶、瓮等陶器残片。1984年,洛阳市和我市考古工作者对刘国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研究,2006年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缑氏镇群众介绍,水库半岛南岸有古浏胜寺(记者疑为“刘圣寺”,为纪念刘康公所建),那么浏涧河也应该是“刘涧河”了。
水库边,一群人搞起了“立体农业”
在浏涧河西岸,有一个夫子庙村。2001年,该村的李遂社、李四孬、周保军、韩振绪凑了3万多元建起了耐火材料厂,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成为年产值500万元的民企,安排150余农民工就业。
生活在水库旁边,他们就琢磨起了水库的事情。近年来,到处兴起的农家游、生态游,使他们萌生了新的憧憬,在水库边搞个生态园如何?其实,缑氏镇早有建刘国水上乐园的规划,李遂社他们的想法很快得到了镇、村领导的支持,2007年,他们把西岸40余亩河滩地包下来,栽种杨树、垂柳、松树3000余棵;2009年,水库大坝建成蓄水,当年水面面积近400亩,他们又把水库包下来开始养鱼,并规划出草鱼等野生鱼繁殖基地、垂钓基地和优质鱼类养殖基地等3个区域。
后来,他们又在河滩地种植了梨树、桃树、枣树、核桃树等果树500棵,树下种上了绿色蔬菜;在湖边的台地上,建起了50米的葡萄长廊,因为葡萄苗较小,眼下成了丝瓜、梅豆的绿色海洋。旁边,有40多只鸭子在觅食。据介绍,对面的半岛上正在建鸡舍,计划成鸡日存栏要达到1000只。
水库中养鱼,水边种植果树,树下种蔬菜,搞鸡鸭养殖,立体生态农业在擂鼓台水库慢慢形成了。
生态园,带动了一方生态游
碧水如黛,芳草如茵,鸟语花香,桃梨成林,一幅动人的乡村田园画卷。李遂社们的志向就在于农业生态游。
最初,他们只是想在水库边搞个农家小店,供垂钓者歇脚、吃饭。2010年春动工兴建时,大家都觉得应该盖个四合院,聚人气。最后规模越弄越大。北边的广场上,垂柳依依,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的随意摆放,一派古朴的乡村景象,成了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离开擂鼓台时,豆大的雨点从天空洒下,点点滴滴砸向擂鼓台,犹如古战场上传来的阵阵鼓声,震动了这风平浪静的湖面。(偃师网李向阳 黄伟伟 孙友群 文/图 讯)
今年夏天我去过,很不错。环境很美,很难得的一个地方。附近独此一家 好生态啊:lol {:soso_e129:} 离开擂鼓台时,豆大的雨点从天空洒下,点点滴滴砸向擂鼓台,犹如古战场上传来的阵阵鼓声,震动了这风平浪静的湖面。:victory: 好一个“一湾碧水半湾秋” 说的心里痒痒的,有空去看看{:soso_e100:} 我今年也去过,图片上的那个地方我也在那里照了照片 {:soso_e163:} :victory::victory: 不错不错、期待更美好、、 环境很美 挺不错的
没去过有空一定去看看 :victory:{: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