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畅通”:为古亳腾飞插上翼翅
连霍高速,偃师杨庄出口。宽阔、平坦,双向八车道,连接310国道的高速引线,让进入偃师境内的汽车司机眼前一亮:偃师的道路真的变了!其实,他们不知道,这只是偃师的“西环线”的一部分,在伊洛河之间的岳滩镇,连霍高速引线正穿过省级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向南延伸;市区东部,全长9.74公里的连霍高速偃师东出口项目(即偃师“东环路”),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山化乡张窑村立交桥工程,招投标完成,施工队准备开工。引线放线工作与伊洛河水保方案已完成,各项设计正在紧张地进行。这条起于张窑村,建设互通式立交桥,与计划修建的孟州黄河公路大桥相连接的高速引线,将向南跨陇海、越洛河,于顾县镇营防口与310国道交汇;
东西环线之间,偃师“北环线”市区段已经完成,正向东延伸,未来与东环线交汇;“南环线”---洛偃快速通道东延工程,正在从顾县村稳步向偃巩边界推进。一个环绕城市的“四大环线”,勾勒了偃师城市的未来发展框架。在市区,槐新路、迎宾路南延,文化路北延,伊洛大道、东明路加紧建设,大新区道路建设日新月异。
偃师交通,在过去五年的发展中,逐渐舒展筋脉,在连霍高速、二广高速、310国道、207国道大动脉构架下,我市道路交通的“血管脉络”以市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展,为偃师市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机和活力。
2006年至2010年5年间,我市筹资13亿元,实施公路项目367个,总里程692公里,完成了207、310国道大中修,省道314线、顾龙路大修及唐玄路建设、光上路改造、玄奘大道等县级公路扩宽改造工程,加快了新农村道路建设步伐。
截止目前,全市干线公路总长123. 321公里,其中,高速引线4.311公里,国道2条68.63公里、省道2条50.38公里;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近1900公里,建成和改建县道9条172.7公里、乡道34条268公里、村道859条1459.2公里,全市“九纵十二横”的路网格局已经形成。
县乡道:让发展的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
府店镇,从207国道到佛光,一条被称为“中岳大道”的道路正在施工。这条原名府佛路的县乡道路,是府店镇南部、尤其是佛光山区经济发展的一条动脉,虽常年维护,但因为承载量过重,损毁严重。今年,在中岳公司等企业支持下,又一次高质量修路开始了。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 偃师大规模公路建设来源可上溯至上世纪末。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民办公助政策支持下,各乡镇、村自筹资金搞公路建设, 200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近年来,与快速发展的外地市相比,我市的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全市道路等级低、超期服役者众,贯通能力较差,路网不完善,乡村道路失修、失养、失管问题突出……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经济要腾飞,交通须先行。从2005年起,我市开始抓住国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申报建设项目,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我市的公路建设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调研后,提出实现“偃师交通要三年大变样,五年得到根本改观”的目标,加快交通发展战役的大幕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市交通、公路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农村公路投资力度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大好机遇,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对修建较早的国道、县乡公路进行升级改建,并采取BT、BOT等融资模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修路热潮。
2009年,是偃师交通充满生机的一年。当年,全市共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54个,总里程148.315公里,桥梁两座……仅2009年初2010年底,两年的时间内,全市实施公路建设项目112个,其中干线公路建设项目9个99.825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03个216.175公里,完成总投资4.6亿元,建设和投资规模超过了前六年的总和,我市公路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2011年,我市安排农村公路10个(7个道路建设项目,3个桥梁建设项目),共33.5公里,估算投资10274万元,全市公路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一组数字背后,是火热的公路建设场面。也许这些工程的名字你并不陌生,光上路、岳洛路、唐玄路,火焦路、北环路,玄奘大道、高速引线,顾刘路、营府路两座特大跨铁路立交桥。
连接偃师、巩义、孟津三县(市)的县乡公路——光上路竣工,沿途的黄杨、蔬菜种植基地群众欢欣鼓舞;唐玄路竣工,缑氏玄奘及唐文化旅游区面貌一新;北环路竣工,岳洛路竣工……
昔日,唐玄奘取经“踏平坎坷成大道”;如今,玄奘的家乡人正发扬玄奘舍身求法的精神,让偃师县乡公路“宽又阔”。
村村通:让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动起来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晴天洋灰路,雨天水泥路”。这是缑氏镇程子沟村过去行路难的真实写照。程子沟村位于缑氏镇西部,虽紧邻207国道,道路却长期泥泞难行。“村村通工程” 实施后, 2008年,该村多方筹资70余万元投入道路建设,修路总长度超过1万米,基本实现“户户通”。
近年来,偃师市大力推进新农村公路建设,“村村通工程”和 “通村通组工程”,让乡村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05年起,我市开始实施由国家扶持的“村村通”工程,以后逐年增加,截止2010年底,共实施“村村通”工程332个,共计491.82公里。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通组通户道路建设138.9公里。偃师境内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有力地推进了偃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市运力的迅速增加,我市货运汽车由2005年底的3029辆增至2010年底的16619辆,货运量由2005年底的516万吨增至2010年底的2350万吨,形成了高效有序的运输市场。
农村巴士:“坐车进城去赶集”
偃师的历史上,一条很有名的小河叫“公路涧”。公路涧源于大口乡董村东南的半石山下。东汉末年,淮南袁术(袁术字公路因此得名)曾屯兵于此。虽叫“公路涧”,道路却坎坷难行。过去,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渴望有条通天大道,如今,农村公路修到了这里,发往缑氏刘庄的12路汽车延伸到南山旮旯的董村,让山里人距离城市不再遥远。村民董大妈高兴地说:“咱也坐车进城去赶集了!”
过去,偃师农村客运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发展,我市城乡公路客运网线辐射全市各个乡镇。市区发往邙岭有5、6路两路班车,偃师发往柏峪、牛窑,李家寨、五龙等多条山区线路,使沿线10万余名群众受益。史家窑村位于佛光山区的角落,过去有的老婆婆一辈子就没有走出过佛光,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客车直达偃师。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旅客运输企业3家,营运线路36条,营运客车323台,其中农村客运线路18条,营运车辆218台,县际及跨区营运线路18条,营运车辆105台;建设乡镇客运站17个、招呼站64个,客运班车通达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98%,客运班线总里程达3218余公里。
{:soso_e142:} 孟州黄诃大桥连接连霍高速通过偃师市山化乡牙庄村什么地方?
页:
[1]